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
首页 - 学生活动 - 学院新闻

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丨动画教研室 数智时代动画专业课程改革成果展示 ——《多模态智能动态媒体交互设计》

来源: 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4-22

  数智浪潮奔涌而至,动画教育正经历从单向表达向多维交互的范式革新。当传统骨骼绑定技术遇见动态交互逻辑,当视觉叙事碰撞音乐韵律,如何让虚拟角色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让艺术表达与技术语言同频共振?动画教研室聚焦《交互动态媒体设计》课程改革,在传统骨骼绑定动画基础上突破性融入交互逻辑与音乐维度,以“骨骼绑定与音画交互”为创新支点,构建“技术打底、艺术赋能、交互破界”的立体化教学场景。这场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动画专业“技与艺”融合传统的继承升级,更是对数智时代交叉学科育人需求的主动回应——让每一根虚拟骨骼成为连接技术与艺术的桥梁,让每一段音符律动化作激活创意的密码,引领学生在动态交互的数字场域中,探索动画叙事的无限可能。6.png   教学亮点:骨骼绑定,让声音动起来
  本次课堂以TouchDesigner为主要教学平台,聚焦于“声音数据如何驱动3D模型骨骼动作”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从音频采集、信号处理、数据转化到模型响应的完整实践路径。
  学生首先通过Audio CHOP采集音频信号,将其拆分为频段数据,随后利用Math、LFO等节点对信号进行转换和规整,实现可控的动态输出参数。紧接着,他们将这些参数“绑定”至3D模型的骨骼结构上,让每一个频段对应一个骨骼关节——当音乐响起,角色便随节奏跃动。
  此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声音-数据-动作”的三段式关系,更让他们掌握骨骼绑定在实时交互环境中的应用逻辑,推动动画表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线性走向实时。1.gif   Audio CHOP节点频谱图并列展示2.gif   模型骨骼结构与音频控制参数的连接路径图
  教学设计:实验+剧场+展演
  本课堂采用“实验性驱动+小组项目制+现场展演反馈”的教学模式。
  教师以实际演示方式拆解技术难点,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从信号获取到骨骼绑定的核心流程;
  学生根据“拟人化角色”主题,自主设计3D模型及其运动逻辑;
  最终形成小组成果演出,采用“声音+动作”即兴展演形式,形成视听一体的互动剧场。
  课程不仅强调技术操作,更关注“声音驱动之下的动画语境构建”,让学生在控制中探索节奏、表情与动态张力的关系。4.png   小组展示成果图(动画角色随声音动态起舞5.png   课堂练习展示
  教学成效:技术+创意的协同进阶
  学生普遍反映,此课程让他们首次真正将“骨骼绑定”应用于实时交互场景中,激发了对动态生成系统的浓厚兴趣。有学生表示:“它像是在为音乐造一个身体,让它可以被‘看见’。” 也有学生将该模块延伸用于自己的独立项目中,如VJ可视化演出、舞蹈驱动动画等跨媒介尝试。
  此外,教学成果也将在期末“媒体实验展”中作为重点内容展出,部分优秀作品将推荐至校内外展演与竞赛。
  教学特色总结3.png   本次课堂是动画教研室在交互动态方向上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将继续拓展实时动画、智能控制、动态叙事等方向,打造具备未来媒介素养与跨界创造力的复合型动画人才。
  
编辑/刘悦
审核/刘悦、王兆霖、郝树满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