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乐剧《追梦·青春》的公演,在社会特别大艺校园内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让思政课以音乐剧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体现了大艺的创新思维和大艺精神。作为大艺的师生,以《追梦·青春》丰富的内容和内含为牵引,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同上好大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奋斗拼搏中,绽放青春。
戏剧影视与传媒学院积极响应学工部《同上大艺思政课》主题活动的号召,全体思政辅导员用不同的形式,展开对学生思想教育及立德树人引领,辅导员邢清江老师组织2018级戏文班,2018级动画专科的学生,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用文字和绘画抒发对《追梦青春》“四种精神”的赞美,用“四种精神”激励学生追梦前行。下面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的感悟和收获。
《追梦·青春》之工匠精神
在《追梦·青春》的第一幕剧中,付钢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我是工匠,平凡的工匠,常怀敬畏永志不忘,用我的双手护送巨轮远航……”这首歌曲也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关于这个工匠精神的故事,付钢学习高科技,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一辈子就拿着一把焊枪,用老技艺焊接东西。
而当他迈入父亲的工厂,看见父亲兢兢业业地坐在小板凳上焊接,哪怕腰酸腿疼,也依旧在岗位上坚守的情景,他对于父亲一直坚持的东西好像有了一丝领悟。一番父与子的聊天谈心,一个工匠精神传承的故事。
科技强国,一直是我们国家的目标,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希望运用高科技使得国家走向富强。可正如付钢所代表的年轻的追梦一代,在努力走在前沿向前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我们的前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而工匠精神,是工匠用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延续这种精神,将高科技与老技艺结合起来,作出更不一样的成就。我们要汲取这种精神,并渗透进自己所有的工作中,我们追求的要不止于完美,而是要追求更完美。
付钢和父亲那一个拥抱,是父与子一瞬间的心灵相通,是工匠的过去与现在的结合。我始终坚信,老一辈的精神会在岁月的见证下,一点一滴渗透进我们的生命,展现到国家发展的每一个角落里,用更现代的方式发光发亮。
《追梦·青春》之延安精神
一心想去百老汇演唱的大学生王娇期末试题抽中了经典红歌《南泥湾》,可她总是唱不好,第二幕就以王娇去延安采风为故事主线,把王娇最初对延安精神的懵懂到最后决心扎根基层扎根传统文化的决心用音乐剧表现出来,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形象化的舞蹈,使观众沉浸于其中。
王娇是一名普通的,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幻想的大学生,外来文化包围而长大的她,其实和现在的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小形成的文化观念,或多或少地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经典对老一辈的文化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嘴上唱着赞歌,内心对这些伟人的英勇事迹知之甚少。因而我们理解不了延安精神。这一幕用采风的方式,王娇深入到延安精神最浓醇之处,去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延安文化。当地人的一举一动在王娇眼里化为最最形象的音符,又像导师,手把手教会了她唱《南泥湾》。
王娇的经历也提醒着我们,我们可能不理解很多事情,理解不了理论知识,也甚至不能明白先辈们英勇献身保家卫国,为国家发展奋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但实践出真知,一切的困扰总会在实践中告诉我们答案。
《追梦·青春》之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说起来,我还去过啊……那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只记得映入眼帘的是万顷绿荫。“塞罕坝林场”,不是么?我们这么叫它。绿……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翠绿、殷绿……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追梦·青春》,我坐在观众席上,正享受着那透彻心绯的听觉盛宴,冷不丁这熟悉的声音竟传入耳畔。塞罕坝?荒漠?先辈的牺牲只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东西,包括塞罕坝建设的壮举。停留在纸面上的白纸黑纸,给人带不来什么视觉冲击;了解了历史后的前后对比才真正令人震撼。
《追梦·青春》的这一章,讲述的是先辈们为了建设塞罕坝林场,在漫漫雪夜以一己之力与血肉之躯死死护住林苗、与险恶的大自然做着艰苦抗争与顽强奋斗的故事。先辈的英勇与奉献精神到了舞台上直观地展现出来时,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好的体会。
舞台上我们的师哥、师姐们作为年轻艺术工作者卖力表演的样子,结合了脉脉相传至今的红色经典精神与流畅振奋的交响音乐,给了我们启迪。
先辈的革命精神、进取精神与奋发精神必须要在我们晚辈、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体现,我们身为新时代的艺术高校大学生,必须坚守自己的梦想,以先辈无畏的革命精神去积极进取从事工作、学习与事业,争取为祖国文艺事业添光添彩。
《追梦·青春》之两弹一星精神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决定告别他乡优越的生活回到相国?是什么样的坚持,让他们决定告别家人走入大漠?从此他们的生活里不再有汽车洋房,不再有风花雪月,只有那无穷无尽的计算和无边无际的荒凉与其作伴。可他们无怨无悔,只为那心中的理想,那建设祖国的理想!
这一幕中,郭永怀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1968年12月,郭永怀接到上级指令回京述职,他终于可以回家看看女儿,见见妻子。可是,命运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降落过程中,飞机只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却突然失去了平衡,意外坠毁。
当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的时候却发现,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恙地夹在两人胸前。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他把他的文件,他的梦想,他的祖国,放在了离心脏最近的位置。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他们的中国梦,用风沙掩埋了足迹,用戈壁锁住了秘密。在这里,他们用理想抵挡风沙与寒冷;在这里,他们用算盘计算着世界上最复杂的难题。而他们留下的唯一痕迹,是试验墙上那一道道弹痕,是大量繁杂的数据。1964年,那荒原上腾起的一团火光,是他们用青春与梦想燃烧的太阳。
少年强则国强,每个人小小的梦想汇聚到一起就变成了中国大大的梦想。中国梦是过去的、现在的,也是将来的。中国梦不仅是老一代、这一代,更是青年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追梦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
正奋斗,正青春,不追梦,不圆梦,新时代的我们,厚植爱国情,胸怀报爱心,坚定强国志,用不懈的拼搏,辛勤的耕耘,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往期精彩回顾